一些改变并不意味着,在不鸡娃的路上就会一帆风顺。这些家长们不得不踏上另一个新的战场。这个新战场充满不确定性,只能靠摸索和尝试。 直接的导火索,是孩子作文中的错别字。刘菲发现已经升入四年级的苏阳写作文错别字太多。他们先学汉字的起源,从象形文字的演变学起,到了三年级才学汉语拼音。同时,他们也不会被要求反复练字,写字的基本功不行。 这些不鸡娃的妈妈们,专门讨论过“到底应不应该练字”。刘菲说,自己和孩子父亲都是北大、清华毕业的,要面对“孩子的字写得很难看,错别字还多”这种尴尬,还是要过自己心里的那一关。 尴尬的同时,刘菲也为自己孩子作文的立意“感慨”。“写作水平比我当年强多了,作文里有对这个世界的思考。” 这正是她矛盾的一点:一方面,她觉得自己不鸡娃,培养出来的孩子有独立的自我,能够用自己的眼光认知这个世界,是远超同龄孩子的;另一方面,写字的准确率、美观度,又不如经过反复训练的的孩子。 刘菲的困惑也是妈妈们的集体困惑。最后她们得出的结论是,独立的思想和字的美观只能选一个,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,“就看你觉得哪个更重要了”。 她们一致觉得,“独立的思想”更重要。 只不过,在如今,同行人并不多。“有时候走这条路,你会觉得孤独,所以需要一帮家长们报团取暖。”一组数字是,在刘菲的孩子所上的学校里,初一学生只有7人,初二学生一共只有3人,至于初三——学校还没有初三学生。他们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是,未来是让孩子出国,还是在国内参加高考,或者另有选择。“说实话,我不知道。”刘菲说。 这像是一场人生实验,究竟不鸡娃到什么程度?该拼的又是什么?这些集合到一起,构成了不确定的未来。就连这所不鸡娃的校长谢康,面对自己的孩子时,也会遇到类似的困扰。在她家,洗衣机旁边有一个衣服筐,最近,她的女儿总是不把衣服丢到筐里。她反复说过多次都没有用。 后来她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非要女儿把衣服丢到那个筐里呢?如果以后女儿长大了,回想起来,自己有一个容许自己把衣服丢到筐外的妈妈,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?” |